1.公祭日心得感想7篇2021

2.读《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有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

3.96年的南京毁尸案是怎么的

4.南京三十万冤魂去哪了

5.谁能具体说说南京大洋闹鬼的事和那个小孩

6.30万冤魂能闭眼吗出自那部**里的台词

南京是怎么镇住冤魂_

寻一去处,买一张车票,收拾好心情,心驰神往!

身体和心灵都将会在路上。

南京我来了!

六朝金粉,十朝都会,古称之为金陵,现在名为南京,历史名城,历经沧桑,依然如故,谁都可以追寻!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看那波光粼粼的湖面。看火车站出口的时候,看到了地图上标了玄武湖。欣然前往,美景注定不会让人失望。每次看着湖面都会想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没有大海,自然只有面朝大湖了,倒也别具一番风味。沿着湖走,春风湖面,心神俱醉,为之倾倒!

天色已晚,天空的黑暗遮不住夫子庙的光华,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煞是热闹。

十里秦淮思鼎盛 六朝金粉历沧桑”。十里秦淮,声名“远”播,远可以以时间上来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早已成名多时。

拾级而上,步履艰辛,步步虔诚,中山陵之行已经进行。

中山陵顶,满风光。郁郁葱葱,平复下心跳,感受山顶的灵性,缓缓而呼。

彩旗飘飘,大明旗颜色光才可惜早已经不是大明风云。

缅怀先烈,肃然起敬,铭记于心。

圣火不息,薪火相传,代代不忘。

硝烟早已不在,还依稀剩下些断壁残垣,叩问人心。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份证言都是独一无二的。

尸骨如山,白骨累累。何其惨烈,血水遍布,满目疮痍,令人发指!

让白骨可以入眠,让冤魂能够安眠,字字锥心。让孩童不在害怕,让母亲不在泣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应该铭记,应该得以传承,让历史不在重演。

30余万同胞,血淋淋的数字。看到这些,何其残忍,何其哀痛。

追寻历史,慨叹文化的精深。水滴石穿,非一朝一夕之功,历经风雨,饱经锤炼,才将之铸造。博物馆,文化精粹,应当得以传承,历久弥新。

气势恢宏,曾经地位尊崇,其势不可挡。

金光灿灿,为之惊叹,恢宏一时,也终将逝去,无法永葆其位。

春和景明,流连忘返,春光无限,花白叶绿,也算得上盛景。

尽兴而归。承载满腹欣喜!

只是归途……就怕沉醉不知归路

旅行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

公祭日心得感想7篇2021

《南京!南京!》。

根据豆瓣网查询得知,《南京!南京!》是一部由陆川执导,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杜淳和张颂文等主演的**。该片改编自真实历史——1937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大。故事从一个日本士兵的视角出发,作为观察者和参与者来展现这场惨绝人寰的暴行。

读《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有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

公祭日心得感想有哪些?每一年的国家公祭日仪式上,“和平大钟”都会被撞响。钟声深沉悠远,寓意着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深追思和对和平的企望。一起来看看公祭日心得感想7篇,欢迎查阅!

↓↓↓点击获取“国家公祭日”相关内容↓↓↓

★ 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心得体会 ★

★ 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范文 ★

★ 纪念国家公祭日演讲稿600字 ★

★ 12.13公祭日心得感悟 ★

公祭日心得感想1

12月13日,是第__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缅怀的无辜死难者,深切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__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 爱好 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缅怀那段惨痛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共筑和平。

__年来,全党全国人民接续传承家国之情,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全面融合在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迈进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铭记历史,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家国之情,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不断开启新的征程。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国家公祭日里,在缅怀中涵养家国情怀,在悲痛中汲取前行力量,使得我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有了再一次的深刻把握。历史演变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我们定能与更多人同心同向同行。

党的十九大 报告 指出,中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公祭日心得感想2

又到一年12·13国家公祭日,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上,这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国家以立法形式将这个日子确定为国家层面的纪念日,集中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心声。

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不断被铭记的历史。__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中,30万同胞惨遭杀戮,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死难者和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所有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值得我们永远悼念。昭昭前事,警惕后人。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通过立法形式确立公祭日,让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纪念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们,为的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是为了警醒全世界人民时刻共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我们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在第一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曾这样宣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翘舌抵赖而消失。今天我们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意志。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要铭记历史,越不能忘记我们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道路,越不能忘记无数英烈先辈所作出的贡献和付出的牺牲。在铭记历史中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13亿人民就必定能完成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公祭日心得感想3

__年12月13日,是第__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网上有一段南京全体市民集体默哀,警报和汽车笛声长鸣的震撼了许多人,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那种对遇害的同胞缅怀和悲痛,同时也为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感到更加珍惜,更要勿忘国耻,努力奋斗自强,让和平能够得到维护和延续,让战争和杀戮远离我们,远离世界。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__年前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处于最黑暗的时期,那时的中国支离破碎,局势动荡,国力衰微,百姓民不聊生,被侵略者残害我们的同胞,践踏我们的土地。我们中华民族却永不服输,在灰烬中重生,一辈辈革命先烈不知用多少生命和鲜血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时代,付出了多少辛苦和心血才将中华民族一步步振兴起来。到了吾辈,更应当自强,接过前辈先烈旗帜,努力奋斗,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已的一份力量,让国家更加强大,外敌不敢再来侵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平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公祭日心得感想4

列宁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接受历史 教育 的目的就是了解过去,把握现在,以史为鉴,鞭策和激励我们创造美好的未来。今年是第六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__年来,在12月13日纪念遇难同胞,已从官方仪式成为国人自发的习惯。铭记历史不是为延续仇恨,而是提醒我们,乱世如麻绝不能重演,和平发展才能带来锦绣年华,愿你我自强自立,守护最爱的"种花家"。

我们清楚地记得: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绝人性的大,日本侵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虐杀中国人民,30万生灵惨遭杀戮,无尽 文化 珍品遭到掠夺,无数物资财富遭到搜刮!曾经繁华的、文明的六朝古都,瞬间成了血腥的、死寂的人间地狱!人类文明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黑暗。

现今的南京城的上空一直有和平鸽在飞翔,它们飞过中山陵,飞过中华门,飞过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它们看见了这座城市82年前曾历经劫难,也看见了这里的人们一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当和平大钟敲响,它沐浴着和平之光飞来。

国家公祭日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悼念的死难死难同胞,还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努力提高自己,不再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国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更是为了让我们不忘初心,立志报国,维护和平。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公祭日心得感想5

20__年12月13日,是第__ 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__年前的这一天,南京沦陷,由此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苦难深重的一页。时光荏苒,点一盏明灯,于民族苦难的历史长河中搜寻光辉力量。

解读历史,传承自立自强的精神信仰。1937年“遇难者300000”,这个数字代表着国家的苦难、民族的悲怆,却也是实实在在的落后必亡的教训。在祖国遭受欺压、人民遭受苦难之际,有部分爱国青年意识到唯有中国人才能拯救中国,唯有自强不息方能解救人民于水火。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支撑下,中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当下人民摆脱苦难、祖国发展腾飞之际,我们***人更要于历史记忆中传承自立自强的精神信仰,在工作岗位上不懈努力,充分发挥才能,着眼于小事细事,为祖国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聆听苦难,弘扬以身报国的使命担当。幸存者孙晋良讲述了自己1937年的真实南京记忆,“眼前的景象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哭的喊的,活人死人躺在一起。”听到这样的描述,让人感觉声声带泪、字字泣血。正是因为国家积弱、贫穷,才使得民族遭此劫难。但在这样苦难的年代里,依然有无数爱国分子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为拯救万民于水火而奔走付出。从临终前仍旧反复念叨着“北上抗日!消灭敌人!”的革命烈士寻淮洲到“党指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打到哪里”的本色英雄张富清,无一不是如此。我们当代青年应当从过去的苦难中学先辈忍辱负重,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的理想信念,把坚定理想贯穿到工作中去,在任何时候都要高举爱国旗帜,敢于用生命担当使命。

铭记屈辱,凝聚和平统一的思想理念。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的惨绝人寰大,烧杀奸*,无恶不作。给中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耻辱和伤痛。2019年已有13位幸存者离开了我们,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只剩下78人。幸存者们终将离去,但这段屈辱历史也仍旧会由我们的记忆传承下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辈不能忘,亦不敢忘。铭记屈辱,却也不是记住仇恨,要知道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温暖、包容的民族。“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我们要做的是从这深重苦难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以包容之心谋发展,凝聚民族力量、捍卫民族尊严、实现民族复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勿忘历史,方能矢志前行、继往开来!

公祭日心得感想6

今天是12月13日,__周年,__年前的今天,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旨在了惨绝人寰的大时,南京身陷囹圄,、纵火、奸*,无时无刻不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上演,平均每二十秒就有一个同胞泯灭,遭难者达三十万人。

浓烈的尸臭与血腥弥漫了南京城,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是错的人们,尖叫声,呼喊声,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在街头巷尾进行,日本官兵犹如屠宰牛羊一般对我中国同胞无情的杀戮,整整三十万人,南京城一时间血流成河,青砖路被染成了血红色,偌大的南京城被死亡的阴云重重笼罩。那是一场怎样的民族浩劫啊,多么的让人痛心疾首啊!

直至今日,仍有一部分日本右翼小人,不承认当年日本犯下的深重罪行,妄图篡改历史,我希望日本能真实面对历史,能够忏悔自己的行为,能够还历史以清白,告慰我遇难同胞的在天之灵;希望那些日本人能面对历史,从而不辱中日人民一衣带水的深情厚谊,其实,对于日本大部分民众来说,他们是不知道但是这段历史的,在日本的历史中“南京”,简简单单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将这个惨痛的历史给抹灭。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人的干扰而去仇恨日本整个民族,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批狭隘的种族仇视者,是为了让大家铭记历史,而不是铭记历史的仇恨,让我们去憎恨日本,而是感受战争的残忍,吸取历史的教训,坚决迈向和平。

公祭日心得感想7

__年12月13日是第__个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缅怀遇难人民而设立的,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饮水思源,不忘来路。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日、烈士纪念日等纪念活动,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不忘历史、铭记英烈的价值坐标。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经过沉淀的历史符号。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理应得到最高尊崇,值得后人永远缅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需要仪式,也需要载体。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日等纪念日的设立,就搭建了这样的载体,以一个国家的名义缅怀遇难人民,致敬烈士英雄,让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英烈永远受到后来者的缅怀和敬仰。每一个纪念日的背后,都是铭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光辉历史,挺立在民族身躯里的不屈脊梁,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源源动力。每一个纪念日的到来,都是一次圣洁的悼念,一次记忆的唤醒,更是一次国民意志的激励。设立纪念日,并不意味着仅仅把纪念局限在某一天,而是为了世世代代不能忘却纪念,就像 春节 团聚、 清明 祭祖一样,一代代人的传承,积淀下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接续使命。铭记英烈,同样是每一代人不能忘却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日犹如一座丰碑,树立在每一个人心中,时刻不忘今日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纪念日也是一座灯塔,照亮前方的道路,提醒人们唯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是对英烈精神最好的弘扬,对英烈遗志最好的继承,对英烈遗愿最好的反馈。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 事迹 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和平年代,我们虽然远离了战火与硝烟,不需要随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但却时刻面临着信仰与理想的考验,面临着时代与变革的考验。因此,和平年代依然需要英雄,更需要英雄的大无畏和甘愿牺牲精神来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激发他们奋发有为的爱国欲望,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邓稼先、黄大年、王成龙等一批批榜样的涌现,就是革命英烈精神在和平年代的传承和体现,他们是英雄烈士的“新时代版本”,让我们感受到了英雄楷模的力量。对他们的认同,就是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可;对他们的弘扬,就是对伟大精神和正能量的颂扬。我们纪念他们,就是要熔铸信仰与传承精神,就是给自己以自尊、给民族以自信、给国家以尊严。

“辉煌中国慰英灵,复兴伟业奏凯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我们昂首阔步跨入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居安思危、初心不渝,要秉承英烈遗志,发扬英烈精神,从英烈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踏着英烈们的足迹,继续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唱响中国声音。

公祭日心得感想7篇2021相关 文章 :

★ 公祭日心得感想5篇2020

★ 2020公祭日心得感想5篇

★ 2020公祭日心得体会感想5篇

★ 2020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5篇

★ 2020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想5篇

★ 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5篇

★ 2021年公祭仪式观后心得体会

★ 12.13公祭日心得感悟5篇

★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5篇

★ 关于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范文大全3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96年的南京毁尸案是怎么的

我们,不曾忘记——读《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有感

一提起,我会本能地想到“30万”这个惊人的数字。我知道,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条条活生生的无辜生命惨遭屠戮;我知道,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历经的不堪回首的一场浩劫。

然而,对于的细节,我却如隔云雾,知之甚少。直至读到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

27岁的张纯如,历经两年,四处奔走,承受各界质疑乃至不良人士的恐吓,最终写成此书,将大的历史细节一一公诸于众。

读此书,几欲弃书而逃,几欲掩面而泣,几欲伤心欲绝,血腥沉重的过去重如大山,让我气喘吁吁,不堪重负;惨无人道的暴行令人发指,让我义愤填膺,出离愤怒。

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我说,之后不再有歌。即便有,那也定是哀歌,是挽歌。历史被地撕开了一道狰狞的口子,即使几十年过去,它仍在汨汨地淌着血,仍在每一个梦回之际让炎黄子孙胆颤心惊。

网上曾热传着一张图:两个年纪相仿的小姑娘,一个蓬头赤脚、眼噙泪光,一个阳光天真,快乐无虑。前者的背后是战火连天,后者则置身车水马龙。两人探长了身子,向对方遥遥地伸手……中间一行字极其醒目: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鲜明对比,催人泪下!一想到1937年的那个冬天,最冷的不是那冰天雪地,而是30万人冰冷的尸体和不知多少国人绝望无告的哭嚎,我的心中便是铺天盖地的愤怒与悲伤,闭上眼,脑中就能想到刽子手们张狂的笑容,就能听到南京城头徘徊不去的哀嚎!

怎能忘?怎能忘?生命竟如草芥般被践踏,人性竟如敝屣般被丢弃!不敢忘!不能忘!国之屈辱,民之殇痛!

张纯如女士说:“忘记,就是第二次。”

不忘历史,只为让白骨可以沉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作警钟,把逝名刻为史鉴!

不忘历史,方能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哀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幸哉,生逢盛世!

壮哉,我涅槃中华!

南京三十万冤魂去哪了

案件背景:

1996年1月19日,南京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凶杀案:被害者是南京大学的一名大一女生,其尸体被发现时,已被切成了1000多块,而且内脏和头颅也有被煮过的痕迹。案件发生后,南京警方投入了大量警力、物力来侦破此案。但是,12年过去了,案件还是未破。

关于南大碎尸案的一点想法

首先声明,我不是警察,之所以又谈起这桩悬了十几年的无头案,完全是出于个人对这起案件的一点兴趣。之前也看过网上关于这起案件的一些讨论,但说实话,其中大多是在讲故事,基本没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只能凭借自己的猜测胡乱发表一些看法,目的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希望真凶早日归案,被害人的冤魂能早日得到安息。也欢迎各位一起来讨论。

就目前来看,网上争论最多的,无非是犯罪嫌疑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从事什么职业。有医生说、屠夫说、厨师说,等等等等,理由不外乎“刀功精湛”。对于嫌疑人的职业,我先不谈自己的观点,单就目前所知的情况,被害人的尸体被切成一千多片,内脏被煮过,并被整齐地叠好,包括衣物也被整齐地叠好,可见嫌疑人很强的心理素质,同时可能懂得医学知识。如此看来,嫌疑人的文化程度较高,应当受过高等教育,至少其个人素质要高于普通的初高中文化者。试想,一个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的大老粗,凭借什么能吸引一个在校女大学生的注意?且又有什么能力做到后冷静地分尸?所以我认为,嫌疑人是屠夫、厨师,或者锅炉工的可能性都很小,因为这几种职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及素质普遍不高;至于医生,只能说有可能性,因为目前还没有任何可用于推理的证据。

但问题是,嫌疑人的作案手法真的与职业有关吗?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嫌疑人所从事的职业根本与“切肉”无关,但他又具备相关的知识,比方说,利用业余时间自习了解剖学,香港**《羔羊医生》很多人都看过吧?**的情节就取材于曾经发生的“雨夜屠夫”案,其案犯林过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个人认为,这种设的可能性比较大。

犯罪嫌疑人是怎样把被害人并分尸的呢?是在街上偶遇被害人并将其强行带回住所再实施作案?不可能,因为这种情况,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并不熟悉,被害人必然会激烈反抗,即便是成功将其带回住所,后再分尸,也没有必要将尸体切成一千多片,甚至连内脏和衣物都整齐地叠放好,或者说,没有一种原因会导致嫌疑人这样做,所以,偶遇的说法基本可以排除。既然不是偶遇,那么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应当是熟悉的,至少是认识的。是什么能够使两人认识并熟悉呢?我的观点是——相同的爱好。被害人性格孤僻,平时很少与同学交流,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没有爱好。或许正是由于被害人的爱好与大多数人不同,才会导致她不与同学交流,而当被害人遇到一个与她爱好相同的人之后,她的心情会是怎样?一定是非常高兴,并且很乐于对这个人敞开心扉,对于嫌疑人来说,被害人身上也必然有能够吸引他的地方,这些应当是使两人互相熟悉的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好呢?我先不说,来说点别的。

南大周围,包括小粉桥、青岛路、陶谷新村、甚至延伸到汉口西路、阴阳营一带,集中了我市的三所名牌大学——南大、南师大、河海。我一直认为,这里是南京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同感?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地有品味,包括那些做生意的商人,南京最早卖打口碟的就在这里。这里的种种完全不同于城南或下关的市井小巷,也不同于新街口等商业区,这里之所以有它独特的地方,主要就是因为文化。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当然愿意在此居住,也包括犯罪嫌疑人。接着我想说说打口碟,这种CD的内容多是一些国内不常见的欧美流行音乐、乡村音乐,更多的则是摇滚乐、重金属,甚至那些极端音乐。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听摇滚乐或重金属甚至极端音乐的人,个性一定十分张扬,装扮也一定奇形怪状,其实不然,听这类音乐的人,恰恰多是那种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外表也很普通很低调的,尤其是听重金属和极端音乐的。这类人现在仍然比较少,在当时恐怕就更少了。想想看,96年的时候大多数人在听什么?又有几个人明白什么叫死亡、哥特?也许有人会问:你说的共同爱好就是指音乐?没错,可能性非常大。我们不妨再做个设,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没有任何线索,因此以下只是我的主观猜测,如果各位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那就权当听故事好了:被害人刚入学不久,一次在校门口逛街的时候偶然接触到了打口碟,她立刻就被那些以前从未听过的音乐所吸引了,但在当时,CD还比较少见,而一款普通的CD随身听对于她这个穷学生来说也是奢侈品,用现在的话说,她很郁闷。就在这个时候,犯罪嫌疑人出现了,他主动向被害人介绍这些音乐,当他了解到被害人没有听这些CD的条件后,更是主动地邀请被害人去他的住处,因为在他家里,也许有一款效果非常好的音响。嫌疑人成熟稳重的外表、文质彬彬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取得了被害人的信任,于是,他们认识了,并很快成为了朋友,他们经常出入嫌疑人的住所,他们听音乐,谈心得,几乎无所不聊。在嫌疑人的面前,被害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健谈,她觉得自己喜欢这个男人,而嫌疑人似乎也被这个女孩身上的某种东西所吸引。后来发生的事,我不敢妄加猜测,也许他们相爱了,甚至发生了性关系。

但是被害人并不知道,她已经离死不远了。也许是她的外表,或是气质、又或是穿着打扮勾起了嫌疑人对往事的回忆,一段发生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的并不美好的回忆,激起了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念头——杀死被害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将心爱的女人永远留在身边,尽管他可能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他觉得被害人太像童年时的“她”了,她们的共同之处太多太多,有时他甚至会觉得她就是“她”。嫌疑人开始不可自拔。每当与被害人相处的时候,嫌疑人总是能够回忆起“她”,回忆起“她”给他带来的快乐,当然,也有伤痛。

根据以往的变态犯罪的案例,这类犯罪嫌疑人的童年或少年时期基本上都经历过一件或数件对他们身体乃至心理造成伤害的,这类则在他们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从而导致了后来的犯罪。本案中嫌疑人过去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我们无从查证,但有一点,本身一定对他的伤害很大,且主要是心理上。

对于嫌疑人来说,被害人像极了“她”,他爱被害人,所以要把她永远地留在身边,但首先,他要为她“赎罪”。

作案过程我无法做出具体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嫌疑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看着被害人的身体像切羊肉似的被切成了一片一片,嫌疑人感到,她的罪赎清了,但这肉体依然污秽,必须丢弃,只有灵魂,才是永远洁净的,只要被害人的灵魂能和他在一起,他就满足了。

现在,我们可以给嫌疑人简单地画个像:犯罪嫌疑人,男性,案发时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亦有可能在30岁以下,相貌端正,气质成熟稳重,性格内向,为人谦和,单身,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喜欢听音乐,亦有可能爱好文学,住在南大附近,独居,懂得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但没有人知道。

最后再强调一下,以上分析,只是基于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做出的主观猜测,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果各位觉得我说得不对,欢迎做出更正和补充,如果公安机关一直没有停止对此案的调查,也希望这些能够对他们的侦查工作提供一点点帮助。33

谁能具体说说南京大洋闹鬼的事和那个小孩

南京三十万冤魂被迫参加夏日祭。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南京三十万冤魂,不会忘记那段惨重的历史。我看到,在中国竟有一些精日分子质疑,真是心痛到了极点。那些对此存在质疑的人,那些口中忘记过去的理中客,那些四处宣扬日本有多好的精日分子。

南京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荒诞令人痛心的事了。夏日祭,阿波罗舞,风情街,被曝出来的一件件怎能不让人愤怒。是国人在夏日效仿日本人穿着和服,举办夏日祭典活动,庆祝盛典的活动。

夏日祭,是日本的传统节日,日本人在这个时候,参加神社活动。周边的店面在这天也会装饰一新,开展各种特别活动。这种庙会的原始习俗原先来自中国,后来传到日本,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就有了今天各种各样的祭典活动,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首先,对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不仅是一场人道主义的灾难,也是一场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侵犯。中国人民对日本军队在南京所犯下的罪行感到了极大的愤怒和悲痛,也对日本和社会的态度感到了极大的不满和不信任。

其次,对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中日两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非常频繁和密切。

再次,对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中日两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渊源,两国之间有许多共同或相似的文化元素,例如文字、宗教、艺术、思想等。

30万冤魂能闭眼吗出自那部**里的台词

南京大洋百货每天一到整点就放“宝贝,对不起”这首歌,而且听说下班以后整点也放!

经常可以在那里听到小孩的哭声,但却没有看到小孩,有2个传言:一是以前那里曾经是孤儿院,由于意外事故,产生很多小冤魂。二是曾经有个小孩就死在电梯里,而当时的电梯正好在二、三楼间。

所以现在员工在上班的时候经常听见小孩的哭声,后来找风水先生来看了一下,人家就说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就是上面的那个方法!

《南京!南京!》。30万冤魂能闭眼吗这句话出自**《南京!南京!》,由导演执导,主演的**,于2020年12月17日上映。这部**的主题围绕着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特别是在南京犯下的罪行。**的剧情和主题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表达了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幸存者的口述,观众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痛苦和挣扎。